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音樂治療在教育界常見的三大問題



音樂治療在教育界常見的三大問題
by 林妍伶 音樂治療師
一、音樂治療和音樂教育有什麼不同嗎?
音樂治療和音樂教育最大的相同點是皆是以音樂為核心。但是其兩個領域各有不同之處,因為音樂教育以教授音樂,發展個體的藝術、審美觀念及音樂態度。而音樂治療則是利用各種音樂媒介,達到一些非音樂的目的,發展其認知能力、溝通技能、自我概念和動作發展。
二、我是一個特殊教育的專業人員, 可是我沒有音樂專長, 請問我可以使用音樂治療的技巧嗎?
在教育體系中,一般國小所設置的資源班或是特教班皆有特殊教育專業人員固定到校服務,而特殊學校則有常駐的專業團隊人員。目前服務的專業人員包括了職能治療師(Occupational Therapist)、物理治療師(Physical Therapist)和語言治療師(Speech Pathalogist),但是仍缺音樂治療師(Music Therapist)。以理想的狀態來說,音樂治療師應被納入專業團隊的一員,根據特教老師所提報的需求進行服務。但因為目前此狀態仍未被落實,所以有些學校會籌措不同的經費來聘任音樂治療師來到校進行服務,例如在音樂治療師來特教班課輔班進行一週一次的治療課,或是資源班老師們安排共同課的時間,以其他的經費聘用音樂治療師來進行課程。因此,特教老師不但可以適當的轉介個案群給音樂治療師,也能夠針對自己所為個案設計的IEP內容來與治療師進行療程的目標設定和執行,達到IEP專業團隊的成功合作。
 
三、我是一個特殊教育的專業人員, 我有音樂專長, 請問我可以使用音樂治療的

技巧嗎?
在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擔任特教系副教授兼特教中心主任的陳淑瑜老師,在推展音樂治療不遺餘力,她於民國九十二年的國小特殊教育季刊上發表一篇文章:【特殊兒童音樂治療---治療概念與基本療程】其中曾明確的指出,特教老師在進行音樂治療時有以下的優勢存在 (陳淑瑜, 92:
1.  特教老師因為瞭解IEP的撰寫及會對個別需求進行其他領域的適性教學。另外會與專業性的團隊進行各復健領域上的諮商。例如職能、物理及語言治療。
2.  大部分特教老師和專業人員在師資或專業訓練過程中,或曾選修鍵盤樂及自修其他音樂相關課程,只要具備功能性的音樂技巧,譬如簡易鋼琴、吉他或任一樂器的伴奏或即興能力,再自我培養熟悉各類型的音樂,輔以合格音樂治療師的意見及參與音樂治療相關之能研習,特教老師和專業人員將可初步達到應用音樂治療相關策略在特教課程中的理念。
3.  有興趣使用音樂治療概念於教學的特教老師,可說是目前非常有潛力的一群準音樂治療師。

甚麼是音樂治療?



在台灣出版的第一本由音樂治療師所合著的【音樂治療】的書籍中提到:【音樂治療就是有計劃的, 有組織的使用音樂(或音樂活動, 音樂經驗),  以期幫助個案達到生理, 心理, 情緒, 認知等方面治療的目標。】其中的【有計畫、有組織】是指治療師根據個案的需求以及可加強的向度作一系列的治療目標規劃。【使用音樂】包含了利用錄製好的音樂或是以其他樂器(例如吉他或鋼琴)所現場演奏的即興音樂,來創造適合個案的音樂活動或是締造不同的音樂經驗。【生理、心理、情緒及認知】則是指以全人的角度來評估個案的各種需求和適應環境的能力。生理(Physiological)指的是大、小肌肉等和身體外在有關的一切外顯特徵。心理(Psychological)則是指會影響個人的認知、態度、價值觀、行為的內在趨力。而情緒(Emotional)所發生的時間較為短暫,指的是被外在的人為或是環境因素所影響的心理狀態,而被左右的行為或是臉部表情。認知(Coginitive)則是包含了一切和學習有關的要素,例如小至空間概念,大至吸收知識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思考能力。所以音樂治療對一般人來說,可以根據其當下的心理狀態做舒緩心情(放鬆式音樂)或是活化體力(例如運動時所聽的動感音樂);對有需求的個案來說,可以藉由以音樂為媒介來提升其弱勢的能力,維持優勢能力。總和來說,均是以提昇每個人的生活品質(Qulity of Life)為最高宗旨。

by 林妍伶 音樂治療師

亞斯伯格症—小凱的音樂故事



亞斯伯格症小凱的音樂故事
 by 林妍伶 音樂治療師
小凱是個剛上一年級的亞斯柏格症的小男孩,一雙眼睛圓圓大大,時常對許多事有很多的好奇,也時常問問題,只是多半跟【接下來要做什麼】的問題有關。彷彿只要知道下一步的行程,就能夠安撫他的心,臉上就又會出現令人感到平靜的天使臉龐。

在和家長詳談了過往的學前經驗,才發現說原來小凱不但平常時間在上幼稚園,還會花課餘的時間去一間以結構化教學聞名的學前機構來訓練他的生活常規。雖然爸爸說小凱因為去了機構後,已經從上課前會一直哭鬧到能夠提醒爸爸上課的時間,但是卻也漸漸發現他對於所有的事情越來越被動,包括了時常問他人【等一下要做什麼】,或是被動的和他人溝通,也就是說主動和人溝通聊天的意願很低,通常一開口都是以模仿別人說話的模式居多。如果小凱遇到了他不喜歡事情或是對象,最常做的事就是躲起來;有時躲在桌子底下,有時會躲在角落裡不願意出來。小凱也很常自言自語的說:【這件事做過了,要打勾】,似乎在他的心中永遠有一張明確的清單。

後來當小凱上了一年級後,小凱因為突然面臨了生活作息的改變(學校和家中),還有課業難度的增加,所以回家後時常在寫作業時間就會找地方躲起來,或是一直找大人一起去做別的事。慢慢的,也開始出現逃避學習的狀況,班級導師也反應說他會突然的哭出來或是眼睛出神的看著窗外。下課時間也都是自己在教室內遊走或是站在走廊上看小朋友玩。雖然小凱的成績在班上仍算中等,但從導師、家長還有資源班老師在旁觀察發現,小凱已經漸漸失去了去上學的興趣。對他來說,去學校似乎只是永無止盡的作業堆積,而且他不知道怎麼和同學聊天或是一起玩跳格子或是鬼抓人等遊戲,所以沒有人要跟他玩,他常常都是獨自一個人。

後來,資源班老師幫他安排了低年級的音樂治療課,目的是以提升孩子的社會技巧為主。小凱剛開始非常的怕生也羞於說話,當老師在詢問他問題時,他會睜著一雙大眼等著老師示範回答,然後再模仿老師說話。亦或者當大家在玩【我是小小指揮家】的音樂活動時,小凱也從不主動的舉手。但是因為小凱【輪流】的概念在學前機構建立得非常紮實,所以當他在參與【我是小小指揮家】或是【小小即興家】等需要【輪流】的基本概念時,小凱雖然很被動,但是也會硬著頭皮站上台指揮或者是和同學一起選擇樂器演奏。

在上了四、五次課後,小凱的眼神慢慢的亮了起來,開始變得較為主動的選擇樂器或是和同學合作演奏,而當老師在與他對話的時候,他雖然仍會習慣性的等老師提示,但他等待的時間越來越短,也會開始自己擠出一些詞語來回答老師的問題,甚至,爸爸也表達說小凱每次在隔天有音樂治療課的時候,當天晚上都會睡不太著,並且興奮的跟爸爸一提再提。而在學校情緒低落的情形也大幅的改善很多,因為他開始在資源班交了朋友,這也提升了他對於和同儕相處的信心,開始慢慢把這個成功的經驗帶回班上,現在也有一、兩個跟他很要好的同學了喔!